2)第181章 细致_重回高考前,我在科学圈火爆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!”在设计发动机的时候,吴桐就考虑到了发动机进出口温度较高,甚至出口温度能奔赴3000以上,所以,设计的时候,吴桐就考虑到了融合冷却系统,降低过高温度对发动机的压力,增加能效比。

  不过,意外推导出的燃料N24,在她进一步精确数值配比的情况下,数据的确是有些超出了她最初的预料,还好,她有做预留空间,可以尝试一下。

  吴桐和华雁行简单的说了下她的想法和精进方向,搞完弹体优化,她准备再做燃烧室喷口新材料的优化推导以及涂层双向推导。

  还有弹体新材料···都要一项一项慢慢来,一次性无法全部安排上,她遗憾,自己没有多长几双手,没有三头六臂各自为工的能耐。

  毕竟固发的技术简单,在六十年代后,固态火箭发动机技术取得进展,现在很多导弹发射都是采用了固态燃料发动机。

  弹射发动机与新燃料适配性不足,如果有耐高温涂层进行弥补改进,在现有服役导弹基础上进行小幅度改进,尽快用上新型燃料,增加续航战斗力,这是最快的改进方式。

  各种导弹发动机的改革,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搞定的,而且,已经制造出来,进入服役序列的导弹,大幅度浪费立即退役更不现实,如果能够研发出超级耐高温涂层,也能够进一步节省国家损失,且耐高温涂层的用途挺多的。

  新材料是对她设计的新型发动机的补充,涂层是目前想要改用燃料N24的现有航天器和导弹准备的。若是能有人先她一步研发制造出来,也会是个好消息。

  她一个人精力终归有限,关注不到全部科研版块,中华科研界能够百花争开,中华科技就能飞越大跨步冲锋。

  华雁行认真的点点头,吴桐的考虑已经很周详,对于项目总设计师的责权掌握日益娴熟,几乎不用她补充,研发更是超前,果然优秀的人才,在各个板块,表现都是优秀,进步速度特别快。

  不过,关于新材料研发,华雁行觉得,还是要看吴桐估计,等其他团队,可没吴桐这样的高效。

  一个问题讨论完毕,吴桐向华雁行多方面请教了些导弹全方位的考量细节,作为老一辈的导弹人,在这个领域深耕二三十年的前辈,她的很多经验,都有她请教借鉴的地方。了解掌握的越发深入,她才能确保,PL-15,万无一失,也必须万无一失。

  初次一肩挑起这样重大的国家科研项目,吴桐且行,心态上没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恐惧,却是在行动中,把兢兢业业做到极致,

  在弹体设计版块,结构学,空气动力学、弹道、导弹上各个系统的工作要求、导弹的战术指标、翼面沿弹体纵向配置···都必须要考虑进去。一点儿一点儿的捋,再细致都不为过。

  一丝的细节疏忽,都有可能导致失败,前功尽弃带来整个项目的打击,也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。科研的代价,从来都是现实而残酷,失败的代价,太高昂!

  ··········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k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