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七章 剑杀国公,佛门之灾!_大明:你个暴君,竟成了千古一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呈于陛下,以陛下的心性,想必会对仁寿宫加强警备,不会再让太后娘娘与佛门再有接触。

  没了仁寿宫的庇佑,佛门,大兴之象就会戛然而止。

  可是。

  就这么放过佛门,未免显得朝廷太过怯弱了。

  国策之下,佛门竟想着趁机敛财,不让这些光头连本带利吐出来,就算化外之人拉的干净。

  “取纸笔来。”

  刘次辅吩咐属官取来纸笔,然后,挥毫间写下一道奏疏。

  牟指挥使凑过来瞅了两眼,顿感寒毛炸起。

  复太祖皇帝僧道之制。

  严格意义上,这不是一道合格奏疏,文中,仅仅是旧事重提。

  国朝太祖有训。

  凡僧道,府不得过四十人,州三十人,县二十人。

  民年非四十以上,女年非五十以上者,不得出家。

  凡收入幼童者,其院主持,杖毙!

  之后。

  牟指挥使没再看下去,也知道刘次辅书写的内容,不外乎劝谏陛下恢复太祖皇帝时期的一些僧道律法。

  在国朝,想出家,朝廷是有要求的。

  每三年,按照禅、讲、教的划分,发一次度牒,这便是给度制。

  朝廷严格限制各地方僧道总数,谁可以出家,怎样的资格可以领到度牒,都有严格要求。

  尤其是那些年龄不符合者,不可以出家,小沙弥固然令人喜爱,可幼童哪里懂得出家这生死大事。

  因此,如有收养幼童为僧者,寺院主持就是死罪。

  即便年龄要符合,也得先精通佛教经典,在通过朝廷严格考试之后,才能取得出家人度牒。

  国朝僧道之所以会在近些年激增,主要在于成化皇帝时期,天灾人祸过多。

  成化皇帝为救济饥荒,搞起来买卖度牒之术,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粮,就能买到一张度牒。

  仅宪宗一朝,就卖出好几万张度牒出去,在先皇登基后,此术依然未禁,国朝僧人数量由此暴增,佛寺也跟着大肆兴建。

  及至陛下登基,度牒已然形同虚设,僧道无度牒者不可胜数,僧籍也成了难以解决的陈年问题。

  一旦陛下同意恢复太祖僧道之法,国朝境内,三千寺庙,数十万僧众,绝大部分寺庙就要被毁,数以十万计的僧众要被强制还俗。

  牟指挥使和黄督主,孙督主讲了看到的东西,两位督主脑海中,蹭蹭蹭蹦出四件史事。

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史事。

  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史事。

  唐武宗李炎灭佛史事。

  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史事。

  刘次辅这不是要给插手清丈田亩的佛门一个教训,而是要灭佛啊。

  陛下会同意吗?

  牟指挥使、黄督主和孙督主,不约而同地蹦出这个考量,紧跟着就重重点了点头。

  别的不说,只要让陛下看到佛门僧众人数,佛门收受勋戚的田地数目,和少交纳的税赋,陛下绝对会毫不犹豫降下杀伐。

  “次辅大人,灭佛的三世一宗,似乎,都没得到善终!”

  牟指挥使隐晦提醒道。

  这四个灭佛皇帝,年纪最大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,享年四十四岁,其他三位三十多岁就驾崩了,没有一个善终。

  佛门说,这是报应。

  提议灭佛者,亦是难得善终。

  刘次辅手中狼毫笔微顿,旋即又流畅了起来,淡漠道:

  “老夫我不信鬼神,不信苍天,我只信天理!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k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